2018年,中国MeToo运动正盛的时候,我在Matters上发过一篇文章《分享即团结》,强调了“分享”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那时我在社交媒体的分享随着大学四年的累积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想到就写,写完就发,发完就得到正反馈,一气呵成。写作对我来说,不是任务,也不是自我要求,而是顺其自然的生产。
同样是2018年,抖音的日活超越快手,一闪捧红一众Vlogger,内容周期不顾一切地转向视频时代。那时我拿到一份纪录片(VR/AR方向)专业的硕士offer,被快餐式爽感吸入影像视觉,拍摄、剪辑、建模、制片,从平面到空间的来回切换,魔法发生,确实如梦如幻,直到最后还是归返印象笔记里的拍摄手记和豆瓣上的观后感。
最亲切的,最本真的,最持久的,还得是写作。
2024年的当下,译作“期刊、新闻信、时事简报”的Newsletter成为了信息传播的新宠,哪怕历史已经可以追溯到17世纪以纸质单张定期发送的传单,却最近几年在海外科技圈又火起来,完全属于文艺复兴了。它之所以进入我的视野,一方面因为工作中的很多信息源都来自于这个媒体形式中,另一方面它让写作这件事再一次为了对抗视频消费而拥有了生机。尤其在平台资本主义掠夺主权和劳动的周期里,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出走算法极权的圈地,走向个人影响力构建的吸引力宇宙。
在Substack上写Newsletter,不同于微信公众号,不怕文章被404;不同于媒体平台,不怕被严肃认真绑定;不同于个人网站,不怕太孤单。更多的好处还有但不限于:编辑器好用、可扩展性强、多端协同顺滑等等。不多说,再多说就怕Substack要给我广告费。
说回Newsletter这个载体本身,我最喜欢的还是它的社群属性。从传播心理学角度来看,我写了一篇Newsletter,本质上我是希望有人看到并给予回应,于是我做出分享动作,让你看到这篇Newsletter;如果你产生共鸣或想要持续阅读的动力,你就会做出订阅动作,于是我得到了预期的满足感,便持续写下去;产生更多与你相连的内容,让你愿意与我本人产生更多互动、交流甚至合作,我们共筑了一道心理城墙,它藏了只有我们认同的观点、习得的知识、碰撞的文化,于是形成了一圈社群空间,你和我,我和你,你和Ta,Ta和你,点成线,线成网,网成凝聚,网成共识。
共识是这个时代最稀缺、最有价值的东西。而这么多年,我也好像挺喜欢、也挺擅长去寻找、去选择、去布道一些来自爆发前夜的共识的。比如在2015年选择“养老院”作为社会调查的主题,紧接着中国就开始面临逐步的老龄化与生育难题;比如2017年在拥有实习好机会的同时选择了创业新机会,紧接着就遇上腾讯系团队直面硬刚创业方向;比如2018年选择VR/AR方向专业留学、2020第一份正式工作选择XR公司,紧接着就在2023年的尾部等来了苹果Vision Pro的发布;比如2019-2020年短暂大厂实习选择做AI绘画产品,紧接着就迎来了多模态AI大模型和应用这两年的爆发;比如2017年因缘际会了解区块链比特币、2022年正式选择All-in Crypto,紧接着就看到行业市值与影响力在宏观经济拉垮的同时逆势上升;比如2022年选择以Solopreneur身份开启时间自由与地理自由的生活方式,紧接着就看到越来越多的咖啡店和遥远的山村里坐满了自由职业者与远程工作者。
虽然还是常常妄自菲薄,很多时候看到厉害的人和事总会觉得自己差那么一些火候,但每每坚持以后看到结果,总能因为那一点点稍纵即逝的喜悦而认可自己一点点。写作这么多年了,从QQ空间到微博,从朋友圈到即刻,从X到Substack,互联网和我和你都在成长,我们因为彼此的分享看到更多、思考更多、践行更多,知行合一是我对你最衷心的祝愿。
那么,“杂文选”来了,以Newsletter的身份。